top of page
Q1 什麼是腦癇症?聽聞它在人類歷史已存在很久,它有多普遍?

腦癇症,前稱癲癇症,簡單而言,指的是腦神經細胞(腦神經元)之間賴以聯繫的電脈衝活動不正常或過度發放,患者出現不自主抽搐、意識喪失、感覺異常等表現,為時數秒至數分鐘不等。

 

腦癇症的病發程度,差異很大,可以由很輕微、致殘以至導致性命危險。它的成因包括腦部發展異常,又或腦瘤、中風等腦科疾病。一般而言,一次發作不會視作患上腦癇症,兩次或以上的發作,加上腦電圖、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檢查等診斷,才能確定。

 

的而且確,腦癇症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疾病。自從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便有這病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當時的人視腦癇發作是受月神影響,並替他驅魔。這種對腦癇症的誤解,也反映聖經記載耶穌替腦癇症患者驅魔的事跡上。及後科學在十八至十九世紀發展,才有首款治療腦癇症的藥物溴化鉀的應用。

 

至於本港腦癇症的流行情況,根據2007年本地大規模的腦癇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研究人員按此推算,病情仍活躍的腦癇症(定義為無論有沒有服藥,患者過去5年發作最少1次)盛行率,約為每1000人有4人。如果連帶計算發熱性驚厥(febrile convulsion,即兒時發燒時曾有抽搐病歷)的人口,跟腦癇相關的疾患盛行率為每1000人有8.5人,與其他國家相若。

 

不少歷史人物受腦癇之苦,例如凱撒大帝、拿破崙、杜斯妥也夫斯基及列寧等。

 

參考文獻:
1.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https://www.nhs.uk/conditions/epilepsy/#causes-of-epilepsy (Accessed 16 Nov, 2017)
2. 美國國家腦神經科疾病與中風研究院: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All-Disorders/Epilepsy-Information-Page (Accessed 16 Nov, 2017)
3. UpToDate:Patient education: Seizures in adults (Beyond the Basic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izures-in-adults-beyond-the-basics (Accessed 3 Jan, 2018)
4. 牛津大學出版社網誌:The history of epilepsy: an interactive timeline. https://blog.oup.com/2015/03/purple-day-history-epilepsy-timeline/ (Accessed 3 Jan, 2018)
5. Epilepsy Canada:History of Epilepsy. http://www.epilepsy.ca/history-of-epilepsy.html (Accessed 3 Jan, 2018)
6. 《科學人》雜誌:難治型癲癇怎麼治?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431 (Accessed 16 Nov, 2017)
7. Fong GC, Kwan P, Hui AC, Lui CH, Fong JK, Wong V.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epilepsy in Hong Kong SAR, China. Seizure. 2008 Jul;17(5):457-64. doi: 10.1016/j.seizure.2007.12.005. Epub 2008 Feb 7. http://www.seizure-journal.com/article/S1059-1311(08)00005-8/pdf (Accessed 1 Nov, 2017)
8. 《遠見》雜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癲癇人格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1010 (Access 3 Dec, 2017)
9. Biography.com:https://www.biography.com/people/groups/famous-epileptics (Access 3 Dec, 2017)

Q2 把癲癇症更名為腦癇症,原因為何?

2010年,本港把癲癇症正名為腦癇症。患者及家屬認為,正名可幫助市民減少對腦癇症的誤解。對醫護人員來說,正名可協助患者及早就診和得到治療的機會。

 

正名的呼聲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一名病友於香港協癇會成立典禮上,向主禮嘉賓香港復康會副主席方心淑(已故)指出,癲癇症的「癲」字,令人產生不少誤解,如精神病,影響他們融入社會。正名的提議得到另一主禮嘉賓時任醫院管理局專業事務及公共事務總監高永文的支持。

 

2008年,第七屆亞洲及大洋洲癲癇會議(7th Asian & Oceanian Epilepsy Congress)於廈門舉行。會上,時任國際癲癇局(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Epilepsy)委員熊德鳳主持「癲癇症的名稱與烙印」討論環節,本港病人組織協癇會代表「基媽」陳麗娟發言,指舊名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造成自信心低落,令他們感到難受,被人排斥,不敢面對親朋。席間還有高永文及當時已從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之位退休的李麗娟等,他們均表示「癲癇症」患者在香港社會容易被誤解為精神病患者,影響治療和生活質素。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與會者也交流了他們的相關情況,亦理解香港的獨特文化和需要。

 

及後,香港復康會與其他相關團體,包括不同的腦科團體和組織(協癇會、兒童腦科及體智發展學會、腦科基金會、腦科學會、抗癲癇學會等)成立「正名工作小組」,推展相關工作。期間亦與內地相關團體積極合作,並得到政府及醫院管理局支持,最後於2010年6月27日舉行的命名典禮上,正式宣佈「癲癇症」正名為「腦癇症」。

 

其他國家方面,韓國較香港更早籌備更名,他們亦已把「癇症」改名為「腦電症」。

 

正名後,有病情控制良好的本地患者表示,正名行動有助她以正面的態度接納自己,面對病情,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 智友站: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Self-CareTips/SPMind/List/?guid=280b510a-65b0-479f-b09c-fabdcf2bba94 (Accessed 5 Jan, 2018)
2. 香港協癇會資訊網:https://sites.google.com/site/xiexianhuizixunwang/nao-xian-zheng-mingming (Accessed 16 Nov, 2017)
3. 第十一屆亞洲及大洋洲腦癇會議腦癇症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研討會活動回顧:https://sites.google.com/a/rehabsociety.org.hk/cra/home/function_review/aoec (Accessed 16 Nov, 2017)
4. 香港復康會新聞稿:食物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分享腦癇症正名歷程。2016年5月15日

https://goo.gl/B975C2

Q3 為什麼會有腦癇症?

大腦皮層有數以百萬計的腦神經細胞(腦神經元),它們產生並接收另一個腦神經元傳來的電脈衝。這樣,腦神經元之間便可以彼此溝通,而腦神經元也會連結成「功能網絡」(connectome,亦有譯作腦神經連結體),因而產生思想、感覺、活動,並讓我們控制身體不同部位,又或讓身體自主協調像呼吸或心跳等功能。

 

若腦神經元不正常地或過度產生電脈衝,便造成腦癇症「電發作」(electronic seizure或EEG seizure),干擾腦部相關區域的運作,出現腦癇發作的徵狀。腦電圖能記錄「電發作」,而病人在「電發作」時,亦可能不會呈現腦癇發作的徵狀。

 

患者發作時的表現,視乎不正常放電的地方在腦部哪個區域。若某一腦區不正常放電,也會波及其他腦區而令患者出現徵狀。例如視覺皮層的腦神經元不正常放電,又或受其他腦區不正常放電所波及,患者發作時便呈現幻象等跟視覺相關的病徵;如受影響的是嗅覺腦區,患者稱會聞到異常的氣味。

 

參考文獻:
1. UpToDate:Patient education: Seizures in adults (Beyond the Basic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izures-in-adults-beyond-the-basics (Accessed 3 Jan, 2018)
2. Epilepsy Action Australia:https://www.epilepsy.org.au/about-epilepsy/understanding-epilepsy/the-human-brain-and-seizures/ (Accessed 5 Jan, 2018)

Q4  什麼導致腦癇症?

腦創傷(例如交通意外所致)、腦炎(由細菌、病毒或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中風、腦腫瘤、出生時腦缺氧、位於腦部的海馬體老化、認知障礙症、基因變異或影響腦部的遺傳病(例如結節性硬化症),均可能造成腦癇症。此外,自閉症人士、智障人士、認知障礙症患者,也屬腦癇症的高風險人群。

 

大眾也許聽聞某些東西(例如閃光或劇烈運動)會誘發腦癇症發作。事實上,只有很小比率的成年患者才會如此。相比起來,兒童患者較成年患者容易出現由光誘發的腦癇,而且可能與遺傳有關。

 

醫生十分鼓勵患者培養良好嗜好,例如多運動或聽音樂。但若運動過於劇烈,又或所聽的音樂太過強勁,致使情緒過於波動,甚至引發危害身體的情況,則應避免。

 

此外,一些生理狀況,例如發燒、月經來潮、睡眠不足或壓力等,可能容易誘發腦癇症「癇發作」(epileptic seizure),在這情況下,腦癇症的病徵會呈現出來。然而,醫學界認為,這些生理狀況不是直接導致腦癇發作的原因,而是降低了發作的臨界點。故此,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調適壓力,有助減少這類生理狀況誘發的發作。

 

參考文獻:
1. Mayo Clinic:Epilepsy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epilepsy/symptoms-causes/syc-20350093 (Accessed 17 Nov, 2017)
2. UpToDate:Patient education: Seizures in adults (Beyond the Basic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izures-in-adults-beyond-the-basics (Accessed 3 Jan, 2018)
3. UpToDate: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irst seizure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the-first-seizure-in-adults (Accessed 6 Jan,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