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9 腦癇症是否令人較大傾向患上精神情緒疾病?智力又會不會受損?
醫學界早已察覺到,腦癇症患者同時出現情緒病或精神病頗為常見。研究人員集合多份文獻後的分析指出,腦癇症患者同時有焦慮症的患病率為20.2%,同時有抑鬱症的患病率為22.9%;至於同時有思覺失調的患病率為5.6%,而顳葉腦癇患者出現思覺失調的患病率為7%,較整體腦癇患者略高。
醫學界相信,部分患者的精神情緒疾病,是跟腦癇症本身相互作用的結果,有些個案則是受抗腦癇藥物的影響。無論如何,精神情緒疾病可以大大減低腦癇症患者的生活質素,甚至比發作本身更困擾患者,故不能漠視。
●焦慮
偶爾為之的焦慮不足懼,但若大部分時間感到焦慮,無法放鬆,以至影響日常生活(例如沒有胃口、失眠或早醒),又或容易疲倦,沒有活力,加上經常出現心悸、胸痛、頭痛、腹瀉或冒汗等生理變化,可能受焦慮症影響。
大腦顳葉皮層有一個結構,叫杏仁核,左右各一,它「主管」情緒的產生和調節。若患者屬顳葉腦癇,杏仁核的功能或有機會受發作影響而出現焦慮。
此外,腦癇發作時間及地點往往不能預測,若在尷尬或危險的時或地發作,就更加令患者擔憂,增加他們的焦慮感。
有些患者發作前有先兆。當中有患者直言,發作先兆涉及焦慮的感覺或徵狀。
有患者可能會經歷驚恐發作——一種突如其來的極度恐懼,同時有突然冒汗、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生理徵狀。有時候,驚恐發作與腦癇發作的經歷十分相似,醫生會透過腦電圖或磁力共振檢查去區分出來。
●抑鬱
受抑鬱症影響的人,不只是不開心或情緒低落而已,他們對身邊的任何事可能不再感到興趣,連以前喜愛的活動也沒有動力去做。生活上,患者不再顧全儀容,記憶力減退,集中力也差,經常失眠或早醒,沒有胃口,體重下降。患者可能會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對生命絶望,甚至起了自毁念頭。
腦癇症患者或會經歷煩躁不安(dysphoria,或譯作「病理性心境惡劣」)的時候,出現抑鬱情緒、暴躁易怒、沒有精力、疼痛、焦慮或失眠等情況,每次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這些都被視為「發作間煩躁不安」(interictal dysphoric disorder)的部分徵狀。「發作間煩躁不安」出現在腦癇發作受控或減少的時候。有科學家相信,發作受控或減少了腦部化學變化,降低腦內其他活動的水平,跟抑鬱情緒或「發作間煩躁不安」的徵狀相關。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psychosis)是一種重性精神病,指患者跟現實世界脫節。跟一般思覺失調不同,與腦癇症相關的思覺失調,病情較不嚴重,治療效果也較佳。
按病發時間分類,與腦癇症相關的思覺失調,分為發作後思覺失調、發作時思覺失調、發作間思覺失調及其他類型思覺失調。
「發作後思覺失調」(postictal psychosis)大致影響半成至一成的腦癇症患者,多出現在發作後一星期內。失眠是最早出現的徵狀。若已知患者有這種思覺失調的徵狀,醫生可及早處方相應的藥物給患者,待需要時服用作預防。其他徵狀包括妄想、抑鬱或躁狂、極奇怪的想法或行為,常見於繼發性強直陣攣發作(secondarily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之後(這類發作詳見提問五),特別是已發作多年的患者,一般在服藥後便有改善。
「發作時思覺失調」(ictal psychosis)的腦癇症患者,往往出現搓手或舔唇等不自主動作,又或意識上沒有反應,事後則記不起曾做過這些動作及經歷。他們通常處於非抽搐性的持續癲癇發作。要診斷是否「發作時思覺失調」,要依賴腦電圖檢查結果。
「發作間思覺失調」(interictal psychosis)指兩次發作之間出現的思覺失調,跟發作本身無關。這種思覺失調常見於局部發作型腦癇患者身上,可能意味着腦部出現腫瘤。部分出現發作間思覺失調的患者,乃由於廣泛性腦部異常所致。
其他跟腦癇相關的思覺失調,屬不常見的類型,可見於發作受控的腦癇症患者身上,原因不明。已知的是,若減低抗腦癇藥的劑量直至發作再度出現,相關的思覺失調徵狀便會消失。這種思覺失調,又稱作非傳統型思覺失調(alternative psychosis)或強迫正常化(forced normalization)。另外,少數切除顳葉的腦癇症患者會出現思覺失調,並多發生在以下條件的患者身上:高於30歲/有思覺失調的家族病史/手術部位涉及右顳葉/切下的腦葉有腫瘤或發育異常。
除上述情況外,抗腦癇藥物治療也會影響患者的情緒或精神狀態。
每當開始或停止某些抗腦癇藥時,已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腦癇症患者,可能會出現情緒轉變,故在開始或停止抗腦癇藥時,醫生會加倍留意患者的情況。有建議指應在藥物療程開始前或改變處方前,以及之後的覆診時,替患者作精神情緒評估,以便及早辨識問題及處理。若腦癇患者的焦慮症或抑鬱症與藥物無關,治療方法則跟一般焦慮症或抑鬱症患者無異。醫生或會處方「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或「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給這類型的腦癇症患者。暫知這兩類藥較少增加發作次數,也跟大部分抗腦癇藥少產生相互作用。此外,心理治療對出現了抑鬱症的腦癇症患者也有用,可惜未被廣泛利用令患者受惠。
針對思覺失調的治療方向,跟一般非腦癇症的大致相同。若思覺失調由藥物引起,大部分患者在停服相關藥物後,病情會改善。
至於腦癇症會否損害智力,已知的是,此症會造成認知能力受損。除了因頻密或為時長的發作外,抗腦癇藥或其他藥物的副作用、腦癇手術的併發症,以至同時患上的情緒病,均可能影響認知能力。常用抗腦癇藥之中,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及托吡酯(topiramate)等可能比其他藥較大機會引起副作用,其中托吡酯可能帶來言語不流暢、說話時找字困難或短期記憶困難等問題。而拉莫三嗪(lamotrigine)、加巴噴丁(gabapentin),以及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似乎較少引起認知問題的副作用。
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否已知同時患上精神情緒疾病,腦癇症患者的自殺風險會較一般人高。根據丹麥的研究,他們的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故此,醫學界建議,應提示病人腦癇症(以至藥物)與自殺風險之間的關係。雖然有醫生擔心這會觸發患者有自殺的念頭或行動,但目前並沒有證據印證此說法。相反,如有醫護人員「溫馨提示」,患者可能意會到自己有自殺想法而宣之於口,醫生即可及早轉介他們接受適切的治療。
參考資料:
1. Scott AJ, Sharpe L, Hunt C, Gandy M.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people with epilepsy: A meta-analysis. Epilepsia. 2017 Jun;58(6):973-982. doi: 10.1111/epi.13769. Epub 2017 May 3. (Accessed 27 Dec, 2018)
2. Clancy MJ, Clarke MC, Connor DJ, Cannon M, Cotter DR.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sis in epileps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Psychiatry. 2014 Mar 13;14:75. doi: 10.1186/1471-244X-14-75. (Accessed 27 Dec, 2018)
3. UpToDate:Comorbidities and complications of epilepsy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omorbidities-and-complications-of-epilepsy-in-adults (Accessed 27 Dec, 2018)
4. 醫院管理局:藥物的認識(2)抗抑鬱藥 http://www3.ha.org.hk/cph/imh/doc/information/publications/6_07d.pdf (Accessed 27 Dec, 2018)
5. Epilepsy Society, UK:Anxiety https://www.epilepsysociety.org.uk/anxiety (Accessed 29 Dec, 2018)
6. Epilepsy Society, UK:Depression https://www.epilepsysociety.org.uk/depression (Accessed 29 Dec, 2018)
7. Epilepsy Foundation, USA:Mood and Personality Changes https://www.epilepsy.com/learn/challenges-epilepsy/moods-and-behavior/mood-and-behavior-101/mood-and-personality-changes (Accessed 27 Dec, 2018)
8. Epilepsy Foundation, USA:Anxiety https://www.epilepsy.com/learn/challenges-epilepsy/moods-and-behavior/mood-and-behavior-101/anxiety (Accessed 27 Dec, 2018)
9. Epilepsy Foundation, USA:Psychosis https://www.epilepsy.com/learn/challenges-epilepsy/moods-and-behavior/mood-and-behavior-101/psychosis (Accessed 29 Dec, 2018)